体验详情

3岁娃不爱中文版偏爱英文版动画片为哪般?

作者:丹丹 发布时间:2012-11-12 13:44
       这一代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机率比我们那一代人多太多了,为了保护好孩子的视力,我们对女儿看电视的时间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每天只允许看30分钟左右的电视。所以,女儿看过的动画片不多,主要有《花园宝宝》《Hello Teddy》《巧虎》和《I'm peppa pig》,有的时候偶尔会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周末,调选了几个少儿频道,居然都在演《喜羊羊与灰太狼》,女儿竟然说了一句“怎么全是喜羊羊?太不好看了。”说完主动把电视关掉玩其他的去了。晚饭后,女儿提出想看一会儿《I'm peppa pig》的想法,播放5集结束后,她反复央求我能否再让她看一遍?于是我让她在5集中挑选了2集她最喜欢的重复播放了一次。她仍然意犹未尽地对我说“妈妈,明天我再看一遍,好不好?”

       比较一下这两部动画片,一个是国产中文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一个是英国英文原版《I'm peppa pig》,从语言来说,中文版占有绝对母语优势。反而英文原版的语速还略微偏快,有部分连音发音我甚至都是模糊猜测。但孩子为什么放弃了母语动画片而选择了完全听不懂的英文原版动画片呢?

       我粗略地分析认为孩子选择的理由是内容。
       先说说《喜羊羊与灰太狼》,每集讲的都是两只狼抓一群羊,从来都抓不到,基本元素似乎就这些。每到最后羊跑掉后,灰太狼都会喊一那么句:我一定会回来的。太缺乏新意了!动画片中的故事距离孩子生活体验太遥远,而且很多恶作剧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我很庆幸3岁的女儿能够通过自我识别,主动放弃了这类动画片。
      再说说《I'm peppa pig》,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非常接近孩子的生活体验,小猪的鬼马精灵与天马行空就是孩子最真实的写照,猪爸爸与猪妈妈对待孩子的宽容与理解也值得我们所有父母学习。每一集都一定会在诙谐幽默的笑声中结束,气氛非常轻松愉快,给孩子带来了轻松快乐的体验。动画片有很多创意细节都很生动,比如其中一集tooth fairy,讲的是小猪退乳牙了,这对孩子本来疼痛还有那么一点儿恐惧的事情,插入了小精灵的环节,让孩子觉得换牙是一件充满新奇的事情,小精灵会用一枚金币换走一颗乳牙。这些故事情节都和圣诞老人的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近些年,有很多声音在呼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但为什么西方节日越来越盛行?我的女儿仅仅3岁,但已经对圣诞节非常熟知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在她心目中的童话色彩。前不久的万圣节,幼儿园里就有家长提出为什么刚刚过去不久的重阳节幼儿园里没有做任何孝敬老人的主题活动,反而一个西方的万圣节,老师组织了如此生动的主题活动?细细想来,仍然是西方的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的印象色彩,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

       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发达,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些西方文化元素,英文原版动画片和绘本就是一个基础。当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被西方文化元素熏染的同时,也真心地希望我们的国产儿童教育资源能够丰富起来,而且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上多做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版权声明
©2014工程师爸爸  移动版